EDVVE79465BRFREF5ECE

 

內容簡介

★獲選為《出版人周刊》2018年最期待書籍
★美國身心靈圖書最高榮譽「鸚鵡螺獎」得主最新力作
★歐美學者&心靈大師聯袂盛讚:這本智慧之書,勾勒出塑造靈魂的新形式!


什麼是感激之情?
懷著更多感激,生活就會不同嗎?

很多人自認是個感恩的人,但真實情況和個人期許往往極為不同。
本書藉由探討「感恩落差」的現象,邀請讀者理解、重獲感恩的力量。


說到「感恩」,你可能不知道……
● 感謝不是天生的能力,需要培養和練習
● 研究發現,男人比女人更難感受到感激的情緒
● 感恩可以促進心律規律、增強對常見疾病的抵抗力
● 擁抱會觸發感恩的心,感激則會引發身體接觸的需求
● 不是在任何情況下,感恩都是好的
● 感激可以被當成傷害和壓迫他人的手段

高達八成的美國人在研究調查中表示,自己的日常生活充滿感恩,但這種說法顯然與現代社會的不滿情緒並不相符。這中間的差距來自何處?如果我們都知道感恩是好的,為什麼向施恩的人道謝、過充滿感恩的生活卻這麼難做到?
身為當代最重要的社會文化評論家與宗教研究家之一,巴絲認為我們感恩的意願和感恩的能力之間有很大的落差,這個落差影響我們對道德、人際關係、甚至生命的理解。她融合歷史研究、靈性洞察和當代文化觀察,向我們展示如何克服這個感恩落差,從而改變自己的生活和世界。
巴絲探討了為什麼現代缺少感恩這種精神實踐,同時提供實用的建議幫助我們找回感恩的精神。她從個人經驗出發,分享來自科學、社會學、心理學和靈性層面的發現,以一個個真誠的故事與令人動容的例子,說明感恩如何成為我們和他人、和世界、和上帝產生更多聯繫的道路,甚至更能接近自己的靈魂。
現在,我們該更積極地理解與練習感恩了。巴絲期許讀者透過書中種種意想不到的感恩體驗,看見人們和社群透過實踐感恩而茁壯成長的美好可能。

【鄭重推薦】
林之鼎│輔仁大學校牧、神父
林耀盛│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吳若權│作家、廣播主持、企管顧問
盧俊義│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牧師
賴佩霞│身心靈成長導師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戴安娜.巴絲Diana Butler Bass
美國的社會文化評論家、宗教研究家、當代最重要的趨勢觀察者。迄今著有十本關於宗教的書籍,其中包括屢次獲獎的《扎根》(Grounded)。
她擁有杜克大學宗教研究博士學位,任教於大學和研究所,目前為獨立學者。她也擔任《紐約時報》、《哈芬登郵報》與《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對宗教、靈性和文化議題進行評論和寫作。
目前是北美最熱門的演講者之一,經常在各大研討會與學校、教會演講,極受聽眾歡迎。她與丈夫、女兒和一隻狗住在維吉尼亞州的亞歷山卓市(Alexandria)。

譯者簡介

郭騰傑
成功大學外文系學士、荷蘭萊登大學英文系碩士。現為荷蘭跨聯翻譯公司執行合夥人,荷蘭文學基金會核可譯者,亦致力在荷蘭推廣台灣文學。正以感恩的心迎向各種挑戰。另譯有醫學史圖鑑《病玫瑰》、《信仰的未來》和《塔木德故事集》等書。
 

目錄

前言 自白:不感謝

PART. 1 我:情緒──恩賜和感謝
第1章 感覺感恩
第2章 心很重要

PART.2 我:道德──意識和練習
第3章 感恩的習慣
第4章 刻意練習

PART.3 我們:情緒──歡喜與慶祝
第5章 一起感恩
第6章 感恩和節慶

PART.4 我們:道德──社群與政治
第7章 感恩的社會
第8章 感恩的圓圈

結語 呼喚感恩之道
感恩節祈禱文
 

這本書使我重溫了一位老修女的話:「收惠而不受賄!」讓我在受恩與人情壓力之間找到了出路。巴絲承襲了那位修女,又多做了一些闡述,為此我非常感恩!
──林之鼎,天主教輔仁大學校牧、神父

感恩並非只是正向心理素質,也是一種道德情感,更是社群倫理,本書誠懇地傳遞出這樣來自文化生命的邀禮,就看我們是否缺席領受,或是親自面聖它了。
──林耀盛,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口中經常出現的「謝謝」、「感恩」,逐漸變成一種口頭禪,就像書中所說的「廉價的感恩」,是一種應付心態,激發不起生命的力量,這值得我們深思。
──盧俊義,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牧師

巴絲是我們當中最有思想、最富有洞察力的聲音之一。
──瑪莉安.威廉森(M. Williamson),美國知名心靈導師、《愛的奇蹟課程》作者

看到巴絲拆解與表達感謝相關的各種恩典和挑戰時,我發現自己對這本深刻的靈性作品充滿感激。
──詹姆斯.馬丁(James Martin)神父,《襪子堆裡的聖人》作者

巴絲利用令人驚訝的「感恩」槓桿,翻轉了個人主義。
──麥克.馬卡爾(Mike McHargue),美國超人氣播客「問科學麥克就對了」主持人

巴絲引導我們探索該如何才能從個人和社群的角度在感激之中成長。
──布萊恩.麥拉倫(Brian D. McLaren),《新品種的基督徒》作者

作者領導我們重新探索感恩帶來的禮物,感受伴隨文字而湧現的非凡樂趣。
──安娜.考克斯(Ana M. Cox),政治評論家、《衛報》政治專欄主要執筆

本書會讓巴絲的忠實粉絲很開心,也會讓想要讓生活充滿更多感恩的讀者開心。
──《出版人周刊》重點評論

富有洞察力、啟發性和發人深省的書,既是沉思冥想,又是高聲歡慶。
──Booklist書評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9676526
  • 叢書系列:
  • 規格:平裝 / 288頁 / 21 x 14.8 x 1.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0歲~99歲
  • 本書分類:> >

內容連載

許多禮物堆在聖誕樹下。有些禮物是給我們年幼的女兒,上面標有「給艾瑪。媽媽和爸爸贈」,也有好些禮物貼的標籤是「給艾瑪。聖誕老人贈」。艾瑪選擇首先打開「媽媽和爸爸贈」的禮物,然後高興地(也是盡責有禮貌地)感謝我們。她把聖誕老人的禮物留到最後再開。它們很特別。她驚喜地發出歡呼,讚嘆北極的一位神秘陌生人在聖誕節早晨送了這麼多貴重的禮物。她坐在箱子和撕破的包裝紙中間,抬起頭來,帶有一絲絲疑惑問道:「為什麼聖誕老人給了我這麼多? 我連說謝謝都沒辦法啊!」

感謝某個特定的送禮者被稱為「有針對性的感激」。我們知道是誰給了這份禮物,就像我女兒感謝我們送給她的聖誕禮物一樣,我們可以適當回應送禮者,無論是回贈、寫感謝信還是其他一些確認收禮的方式。對父母或祖父母表示感謝、向自願參與項目的志工表示謝意,或送禮給派對主辦人,都屬於這個範疇。

在這些情況中,都有明確的恩人、贈禮和受益人,所有參與方都在交流中發揮其特殊作用。這就是學者所說的「互惠規範」:一個人知道要感謝誰。知道禮物來自誰,會表現出一系列從感激到謙遜和依賴感以及債務義務的情緒。

恩人可能是我們認識的人,比如我們的父母,或者我們不認識的人。事實上,我大學剛畢業時,我無力獨自支付房租,情況很糟糕,因此我請朋友為我禱告。有一天下午我到前門收信時,有一封給我的信,上面沒有標明寄件人,但裡面是當地銀行的本票,供我支付當月的房租。我當時的感覺就像多年以後我女兒那樣:「我連說謝謝都沒辦法啊!」那位神秘恩人從等式中消除了他自己,不希望我感受任何義務的尷尬。但是,過去確實「有過」一位恩人,即使我不認識,但我受益於這位恩人,而且受益匪淺。這是一個有針對性的禮物。我很感激這份善良和資助,我的直接需求得到了滿足。

第二種感激稱為「無針對性的感恩」,與恩典的範疇相關,但不是交換利益。這種形式是「在無人可謝的情況下感到感恩的情緒狀態」。無針對性的感謝通常與生命和健康、意想不到的好運、敬畏之情與奇蹟般的體驗有關,如愛撫新生嬰兒、在人行道上撿到二十美元的鈔票,或者看到耀眼的夕陽等。
 

 

 

 

... 今天(3月8日),UFC冠軍張偉麗的首場衛冕戰,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行,經過五回合激烈戰鬥,張偉麗最終通過點數判定擊敗波蘭選手喬安娜,繼續保有UFC女子草量級金腰帶。但是,對於張偉麗所從事的職業MMA(綜合格鬥)而言,卻在國內並不被人們熟知。 尤其,對於很多女性來講,MMA(綜合格鬥)簡直是不可想像的。甚至,不少男性對從事MMA(綜合格鬥)的女性也會有「畏懼感」(會腦補被暴擊的畫面)。因為,就國內傳統女性特徵中,「陰柔之美」一直是標配。所以,人們對於張偉麗取得的成績而言,也只是覺得「她很厲害」,卻並不會將其奉為「女性典範」。 這種較為結構性的認知中,其實已經將女性特徵固化,也就是「女性最好該怎麼樣,或者最好不該怎麼樣」。這導致,「臉譜化」的認知已經成為一種主流模版。所以,這導致從事MMA(綜合格鬥)的女性,會被認為有天然的暴力傾向,不溫柔或者不好相處。甚至,與所謂的「賢妻良母」根本聯繫不起來。 只是,張偉麗在媒體採訪中,曾談到現代女性時,她認為女性可以有很多面,在家的時候可以做飯,工作的時候也可以「上籠子裡比賽」。總之,就是「工作印象」和「生活印象」並非鐵板一塊。然而,即便如此,人們在表述張偉麗的不俗時,依然是建立在「女強人」的基礎上。而非是以她所強調的女性認知為基準。 不得不承認,國人對於女性的規訓,不只是平權與否的問題,而是根深蒂固的觀念問題。甚至,在基本的兩性互動中,都會天然地認為,女性該被男性保護。這導致,主流的兩性印象中,女性病態美是追逐的標準,男性肌肉多是追逐的標準。 坦白講,就是個性被性別化很重,甚至這種思維觀念,還被延續到職業領域。比如護士,多是女護士,男護士比例特別小。當然,如MMA(綜合格鬥)這樣的職業,在國內幾乎算是骨灰級冷門職業。於此,也就能理解,張偉麗所取得的成績,真的是來之不易。因為,她首先要突破的就是性別和職業的固化印象,而後才能談天賦和努力。 當然,今天是「婦女節」,所以談論女性印象可能就更為意義非凡。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國內的「婦女節」依然被很多人過成「情人節」,直接的觀感中,貌似男性很尊重女性。可事實上,無論是真正的「情人節」,還是被脫殼的「婦女節」,女性始終沒有擺脫取悅和被取悅的圈套。 要知道,在現實的世界中,男性依然是「第一性」,女性依然是「第二性」,這算是基本的事實。當然,與西方國家的情況相比,我們的性別文化中,更具有短期內無法扭轉的觀念。比如,女性地位普遍弱於男性,但是母親在家庭中的地位,相對又比西方國家的家庭地位要高一些。 可即便如此,女性處於劣等地位的事實依然存在。雖然,近幾十年來,在公開的場合下,總是會提及男女平等的概念。但是,只要回到現實生活中,就會不自覺地回到性別傾斜的框架中。尤其,在婚戀秩序中,基本上已經被默許化。 事實上,「兩性平權」最大的阻力並不在於男性是什麼態度,而是女性是什麼態度。就目前來看,除卻大都市中的兩性互動開始表現出對等的特徵,而除此之外的地域,基本上還是所謂的「取悅關係」。雖然,越來越多的女性開始關注個人權利的表達。但是,在核心的認知中,卻依託「我弱我有理」在吶喊,而非是把自己跟男性真實的對等在一起。 很多時候,在基本的女性弱勢認知中,其實並不是力量(體力)的懸殊問題。而是,女性在長久的兩性傾斜關係中,已經對所謂的「性別紅利」形成依賴思維。比如,最顯著的不平等中,婚戀秩序的閉環中,女性是被較大程度物化的一方。 基本的圖景中,一邊是男性巨額的物質輸出,一邊是對女性「生娃工具」,「顏值身材」的不斷強化。總之,交換的即視感很強烈。這種時候,如果想強調兩性平權,其實都是在自我打臉。說到底,在基本的婚戀秩序中,屬於一種權力讓渡的共謀邏輯。這種時候,最值得尊重的行為,就是閉嘴。因為,又要當婊子,又要立牌坊,是不太可能的。 另外,所謂的「女強人」邏輯,其實還是「男強人」邏輯那套思維。比如,男的有錢可以「包小三」,女的有錢就可以「包二爺」。所以,導致,無論是「男強人」,還是「女強人」,根本性的強大只是財富的強大,而非內心的強大。於此,只要是「女強人」,貌似就註定是「女寡人」,沒人敢碰,也沒人願意碰。 事實上,張偉麗所強調的事實,屬於正常人生的樣子。可是,卻不太有人願意去相信。要不然,她也不會當著媒體的面,直接強調自己也有「小女人」的一面。於此,要儘可能地實現男女平權,最根本的認知中,一定是「人為大,性別為小」。 其實,也就是李銀河所強調的「女性主義理論千頭萬緒,歸根結底就是,在全人類實現男女平等」。這種基本的願望看起來簡單,但是僅靠幾代人卻難以完成。只能隨著歷史的進程,逐步的,漸進地去修正,去接近理想的圖景。 因為,就目前女權主義的基本盤中,很大程度上是跑偏的。就所謂的「女權主義」都是在暴打「男權主義」,核心的基質中,根本沒有互相尊重的意識。所以,「女權主義」吶喊這麼多年,也只是停留在罵街的層面上,並沒有根本性地突破。 並且,很大程度上,連基本的「女性印象」都沒有全面進階。所以,對於張偉麗所強調的「女性可以很多面」,就大多數女性來講,也只是「聽一聽」,真正敢於說出來的,或是直面的女性,確實不是很多。因為,在基本的女性評分標準中這些都是失分項(除非已經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否則就會被另類化)。 不得不承認,追求「兩性平權」和「現實的兩性現狀」並不是一回事兒。並且,在性別輿論紛爭上,始終還沒有走向「對人的尊重」。所以,對於當下的「婦女節」而言,除卻商業氣息濃重,形式主義當道,貌似離所謂的「女性自強」還差得很遠。而張偉麗也只能說是突破高牆的幸運兒,她既找到自己的理想,也突破性別印象的囹圄。但是,她依舊屬於少數派。

 

 

 

 

 

文章來源取自於:

 

 

壹讀 https://read01.com/MJGnNod.html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888words/products/0010800473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立刻下架。

DMCA:dmca(at)kubonews.com

聯絡我們:contact(at)kubonews.com


豐原胃脹改善中醫診所北屯自律神經失調中醫推薦大里頻尿治療有效中醫診所
台中小兒過動看什麼科 南屯瞳孔擴張或收縮中醫推薦 當地人都推薦的中醫診所大里心臟無力感中醫推薦 北屯頭痛中醫推薦 很多人都在這中醫診所看好的神岡心臟無力感改善中醫診所 神岡口乾舌燥看什麼科 把脈超神的中醫診所豐原睡眠品質變差看什麼科 太平區倦怠、疲勞改善中醫診所 問診詳細有耐心的中醫診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xdw09cx96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